当前位置: 首页 > 期刊 >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> 2004年第4期
编号:10444467
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酶—抗凝血酶和D-二聚体检测分析
http://www.100md.com 《中华中西医杂志》 2004年第4期
     【文献标识码】 B 【文章编号】 1606-8106(2004)04-0360-02

   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,严重影响人民健康。由于糖脂代谢紊乱,对导致机体凝血机制的激活起了重要作用。通过血浆凝血酶—抗凝血酶复合物(TAT)、D-二聚体(D-D)测定,探讨糖尿病病人体内凝血与纤溶的变化及意义。

    1 资料与方法

    1.1 研究对象 符合诊断标准的初诊为2型糖尿病病人40 例为糖尿病组,男22例,女18例,平均年龄51.2岁。据有无微血管并发症又分2组,微血管病变组24例,单纯糖尿病组16例。正常对照组30例,男16例,女14例,平均年龄40.5岁。

    1.2 标本采集及处理 所有研究对象均在采血前2周内未用过抗凝药,抽取静脉血(空腹)与3.8%枸橼酸钠按9:1比例混匀,离心10min,取血浆测定。

    1.3 仪器和试剂 酶标比色仪,TAT试剂盒(上海亚都医学生物研究所)。

    1.4 实验方法 ELISA双抗体夹心法。

    1.5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以均数±标准差(ˉx±s)表示。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q检验。

    2 结果

    见表1。

    表1 糖尿病组与正常组血浆TAT、D-D含量比较略

    3 讨论

    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着一系列的代谢紊乱,糖、脂类代谢的异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,易并发微血管病变,同时也激活机体凝血机制,导致高凝状态,促进了微血管病变。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特征性病变,主要累及肾、眼等脏器,给病人造成严重危害,早期对其防治有极其重要意义。

    血浆TAT水平直接反映体内凝血酶的产生,是代表高凝状态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;血浆D-D反映体内纤溶酶的产生,是代表体内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。糖尿病组血浆TAT、D-D含量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,提示患者体内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存在,两者血浆含量的增高在微血管病变组尤为显著,而在单纯糖尿病组,血浆TAT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增高,D-D差异却不明显。此类病人有凝血激活的存在,但机体尚有一定代谢功能,不足以引起继发性纤溶,故血浆D-D含量可在正常范围内。此类病人机体已显高凝状态,若不及时治疗,会导致 或促进微血管病变。目前使用的实验室指标如PT、APTT等,由于敏感性不高,从而延误病人早期诊治。而TAT、D-D直接反映体内凝血及纤溶的激活,测定方法是用相应的单抗检测,其敏感性及特异性高,操作方法简单易行,且不易受外界因素影响。通过对糖尿病病人血浆含量的检测,可更明确体内凝血及纤溶的变化,早期防治微血管并发症,提高病人生活质量。

    作者单位:277119山东省枣庄矿业集团东郊医院

    (编辑 李阳), 百拇医药